村网通总站 大胡社区 dahucun.nync.com 欢迎您!
提起鹤壁大胡村李家大院,大家并不陌生,它是位于山城区大胡村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群。随着时间推移、人为破坏,这座古建筑群在繁华的都市中显得孤独而又落寞。
大院始祖李遂留给后人的除了这些房产遗存,还留下了一份文化遗存,那就是李遂从京城带回来的花轿文化。11月23日,记者再次走进李家大院,进一步了解了这里的花轿文化。
抬花轿,迎新人,成为大胡村娶亲新风尚
亲,知道吗?现在娶亲最奢侈的阵容不是有多少辆豪华的轿车,而是骑着高头大马、抬着八抬大轿把新娘接回家,那排场、那气势,真的有种极强的穿越感。而在山城区一带,花轿文化并非今人突发奇想的商业炒作和模仿,而是实实在在从祖辈流传下来的婚庆文化。
“我和我老公是2009年结的婚,当时我们请了村里的花轿队,我是坐着轿一路被抬到他家的,感觉特别浪漫。”大胡村民王小洁提起自己的中式婚礼还是记忆犹新。据她介绍,当时迎亲的阵容非常强大,有高头大马,有八抬大轿,有鼓乐齐奏,还有前呼后拥的仪仗队。
俗话说:“大姑娘坐花轿——头一回。”确实,在传统的婚姻礼俗中,一顶花轿最称不可或缺的道具,由此衍生出上轿、起轿、喝轿、宿亲、翻镜、压街(颠轿)、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礼,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。近30人轿队簇拥着新郎迎娶新娘,新郎坐骑一般为高头大马,尽显尊贵浩大、气氛热烈。
大胡村李家花轿文化已经流传了数百年,虽然在解放后文革期间,花轿被毁,花轿娶亲暂时中断,但近些年又被李家后人重拾起来,并且进行了包装与完善。
“听村里的老人讲,在旧社会,我们家的花轿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名的,都说我们抬得最好,很多人娶亲都会来邀请我们家的轿队。”村民们介绍道。
一顶轿衣传了几代人,一份文化留给了子孙
虽然老轿子被毁了,但是祖辈留下了一顶轿衣,记忆中那顶轿衣虽早已经陈旧,但其精美的造形、繁琐的工艺是后人所不能及的。
李遂,字时器,明汤阴人, 25岁中进士,后来官至屡升,至工部尚书,他生前不仅是当地最为显赫的人物,也是朝庭重臣,他生性耿直,在60岁这年,由于不愿与官臣同流合污,便辞官退居故居大胡村,5年后李遂又被起用,任工部尚书,到了75岁时,李遂告老还乡直至病逝。
这样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,回到家乡,自然把京城的一些文化带了回来,这一点从李家大院的“走圆门,过天桥,后花园里种花草”这些精美建筑设计可见一斑。当然,花轿文化亦是那时流传下来的。
“京城的官轿,讲究的是四平八稳,可是在民间就不一样了,当时李遂把轿子带回来,很是稀罕,毕竟我市地处偏远,加上地理原因,轿子并不多见。”村民介绍说,曾经的官轿在这里被演化成了红色大花轿,不再单单是坐骑,被广泛应用到了迎娶、生子、寿诞等喜庆活动,这也让大胡村李家花轿更具有生命力,一直被延续至今。
“新娘进村乡亲前来观看,有揽轿的风俗,媒婆和轿夫要快点回,乡亲揽轿要看新娘,在锣鼓唢呐中前进、后退、左躲右闪、颠轿,就成了抬花轿表演性动作。”村民告诉记者,这些风俗和动作一直延续至今。
“我们要将这份文化传承并发扬广大”
“虽然现在很多村民都出去打工了,但这些年始终有人在学习抬花轿,女性据多,毕竟男人要出去挣更多的钱来养家。”现在村里能抬花轿的人已经有200余人,已经添置了一整套花轿装备和服装,并且还请剧团乐队专门录制了整套音乐。
“我们要把祖先留下的文化继承并流传下去,不能让它失传于我们这代人手里。”村民们还在进行研究和探索,一方面在装备完善上下功夫,一方面优化表演形式及内容。
“每一次花轿一出,村里人都会出来观看,不管是抬花轿的人,还是观看的人,都充满了快乐。一份花轿文化凝聚了全村人的心,也充分体现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
针对当下比较流行的中式婚礼,村里还准备将李家大院进行保护性开发,专门腾出婚院、婚房,结合明代文化、大胡村花轿文化,为村里的新人推出明朝主题婚礼。